省教育厅领导在学院开学典礼上致辞

来源:致辞稿 发布时间:2023-05-11 18:40:12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省教育厅领导在学院开学典礼上致辞,供大家参考。

省教育厅领导在学院开学典礼上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学院2023年春季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省教育厅党组向前来参加典礼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

去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同学在家渡过了一个没有同学的学期。特别是2022届的新同学,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盛世荣耀、汉唐风骨”的园林式校园,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学院的落成,是*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盛事、喜事。它标志着*市在*省南部率先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龙头,中职教育为骨干,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并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办学新格局。*学院的落成,也是*大学城建设的新起点。未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举全*之力,把*大学城建设成*教育高地、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思想前沿、不断释放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枢纽、融“高教引领、科技创新、人才聚集、产城融合”于一体的*教育高地。

同学们,你们恰逢其时,躬逢其盛,但也重任在肩。未来的几年,在你这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如何书写青春诗篇、演绎奋斗故事,让这里成为你们梦想起航的母港,成为你们开启精彩人生旅程的新起点。

很多同学可能对自己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3年充满了忐忑和迷茫,社会上对发展职业教育也还存在不同声音,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职业教育的不了解,总结起来无外乎有三点:一是对职业教育培育的技术人才发展前景不了解;
二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上职业学校发展渠道窄、就业不体面;
三是我国职业教育起步相对晚、规模小,还没有展现其优势,导致吸引力不强,受尊重程度不够。但是,我要为同学们打打气、鼓鼓劲,说说我的看法:从国际视角看,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用以服务现代工业。尤其是产教融合发展优势更加明显,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匹配、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模式、多元化主体协调合作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发展,都取得了不错成效,为生产制造“高精尖”设备与产品提供了坚强保证。从国内发展看,以格力、海尔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秉承“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制造了大量让国人信得过的产品,可与国际同行比肩。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由于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与实际岗位需要不匹配。在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不断发展前提下,人才紧缺现象日趋明显,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趋严重。一面是工厂招不到工人,另一面是工人找不到工作,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偏弱表现尤为突出,加快解决适应新型产业劳动力的问题迫在眉睫。

因此,职业教育是推动“中国制造”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抓手,大力加强和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你们要树立新时代“工匠精神”,要对职业技能有完美追求,对技术有忠实的传承和钻研,与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你们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的中坚力量,你们未来可期。

借此机会,我有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希望你们要树立报国之志,勇担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我希望你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把青春和梦想扎根在南疆,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第二,希望你们要培养创新意识,拓宽知识视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具备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希望同学们怀抱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勇气,充分激发内在潜能和创造精神,练就创新、创造和创业的能力,引领社会风气,推动文明进程。

第三,希望你们要坚持治学修身,突出德才兼备。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学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你们的使命是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希望同学们在大学这一新的人生起点上,惜光阴、求真知、修品德,学会读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求无境之学,养浩然之气,实现“精神成人”与“专业成才”的双赢。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持之以恒地求真求索,用你们青春的汗水筑梦美好的未来;
用创新的智慧开启新的圆梦之路!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上一篇:2023年党委书记在第一季度项目集中动工仪式上致辞
下一篇:2023年某医院某届学术年会闭幕致辞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