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7篇
来源:振兴乡镇 发布时间:2022-06-16 13:55:03 点击:
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7篇
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
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2
安徽省东至县自启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选点工作以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增强,农村金融及乡村产业发展动力不断激发,乡村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目前,已完成10个乡镇、15个集体经济重点扶持村98681户的信用评级,共评出176个信用村、73576户信用户,线上直接授信3.29亿元、累计用信2.99亿元,“三农”贷款同比增长15%。
多维聚合,统筹推进信用村建设。实施书记项目。建立县委、2个选点乡镇党委信用村建设“1+2”书记项目体系、“书记交办书记”、专项考核机制,确保选点建设稳步推进。筑牢战斗堡垒。培训2000余名党员干部,形成抓信用建设思想自觉。把党支部建在农业产业链上,调整优化党组织设置107个。将党组织聚焦到网格,设立三级网格680个,配置网格员3529名。成立村银联合党组织23个。推进建设工程。制定信用村工作年度任务清单和任务交办书,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仅1个月就完成了全县15个镇乡风文明评议,3个月完成农户信息采集、民主评议、信用评定工作。
多重防控,降低金融风险。聚焦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金融机构风险意识较强,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的有效信贷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等问题,着力完善配套机制。靶向施策。建立“担保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实施“433”风控模式,构筑“安全可控、精准便利、公平普惠、商业可持续”的政银担合作新机制。2月3日,在东流镇成功发放首笔50万元“政银担”贷款,有效缓解新型经营主体资金压力。全周期管理。围绕“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数据收集—民主评议—结果运用—风险管控—组织保障”全周期环节,一体化推进信用村建设。
多方参与,优化服务质效。“双组团”服务。首创金融服务团、产业服务团,构建“双组团服务”模式,着力发挥信贷服务员、产业指导员作用,深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五个一”背包服务,为信用主体“精准画像”。“金融村官”下沉。制定《推进“百名金融村官进万家”行动的实施意见》,从县农商行择优选派100名金融村官驻村开展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效率和水平,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构建农村信用体系。“乡村振兴基地”促进。发挥长三角首个乡村振兴基地的金融纽带作用,稳步推进“双献双引”行动计划,促进长三角区域人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催生更多研究成果,为信用村、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探索可行性路径。
多种激励,引导信用建设。畅通“四条通道”。将信用结果与乡村振兴金融资源优先支持、基层社会治理资源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资源优先供给、基层党建资源优先倾斜等结合,充分激活信用“正外部效应”。定制“大礼包”。制定信用主体专属优惠政策“大礼包”,出台就医、旅游、就业、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入军、入党、入团等50条政策措施,将信用结果谋在关键处、用在关键点。促进“乡村善治”。全面推行“三个三”乡风文明评议,将是否赡养老人、是否拖欠贷款等情况不断纳入评议标准,形成倒逼机制,创设乡风议事厅14个。创造了“一约二会三队”“邻长制”“党小组+理事会”“板凳会”等乡村治理“微经验”30余条,有力促进乡村善治。
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3
一、学习弘扬“红船精神”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二、学习先进滕头村
滕头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滕头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滕头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三、学习先进余村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20xx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四、结合先进促发展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总支书记,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书记。
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美丽乡村振兴更应该成为我们这群出生于乡村、生活于乡村、奋斗于乡村的基层干部的共同追求。
一、生态优先,绿色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美丽乡村振兴要坚持生态优先,将生态文明贯穿于全过程,首先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全局。要以尊重乡村自然文化特色为前提,以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品质为目的,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显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为重,个性开发,留住美丽乡愁。
美丽乡村振兴必然要开展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需避免仅靠“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的建设;
需避免强行一致、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建设;
需避免大包大揽、大拆大建、劳民伤财的建设。要坚持保护为重,留要保持特色,改要因地制宜,拆要集约节约,不能披红挂绿大搞形象工程,也不能把老风貌全盘推到重来,更不能大拆大建浪费群众的血汗钱,应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从历史深处和传统根部重寻精神资源,留住自然风姿和人文血脉,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留住美丽乡愁。
三、多措并举,全面整治,完善基础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如何给乡亲们造福?归根结底是要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脏乱差现状,建设便利美丽的和谐家园。要进一步提高县乡道路、桥梁质量,构建农村交通良好的骨干网架,提高通达水平;
要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
要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
要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使用,防止水体污染,确保群众健康安全;
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垃圾分类收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多措并举,全面整治,全面提升,建设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
四、创新管理,推动自治,培育先进力量。
振兴美丽乡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发挥大多数人的力量。当前,我市推行的“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应深入推进。继续坚持“本湾本土本地”的原则,将“三支先进力量”(政治上先进的农民党员、经济上先进的致富能手、治理上先进的乡贤)引进村庄理事会,重点围绕“服务党建、助力发展、村庄整治、调解维权、科技服务、文明创建”等“六进理事会”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构建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指导、理事会搭台、村民广泛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形成“党建促自治、党建带治理”的良好态势,实现自己的村庄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村民自己管的目的,为美丽乡村振兴培育坚强有力的治理力量和群众基础。
五、发展产业,培植动力,建设富美新农村。
产业兴百业兴,美丽乡村振兴要把振兴经济摆在突出的位置,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富裕、农村经济繁荣。大冶乡村振兴的“大庄模式”,在培育集体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上做好了新文章,值得广泛学习借鉴。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合理统筹规划,提档升级休闲农业,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开发一批兼具农业、旅游、文化属性的多功能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升级版,建设田园型、生态型、观光型、特色性美丽宜居村庄,塑造精品旅游名镇,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不断培育乡村内生动力,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农村。
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5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厦,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党员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7
党建引领蹚出乡村振兴“幸福路”
驱车从吉林延吉开往长白山的路上,一定会路过这样一个饱含神韵、缔造传奇的小村落,一幅幅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产业兴旺、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在道路旁徐徐铺开。近年来,吉林省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村内视察时“一定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做好基层党支部工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在探索中杨帆,在创新中奋进,竭尽全力推进村域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谱写着一篇篇真情为民的华美乐章,先后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建强支部战斗堡垒,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聚焦有效提升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光东村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举措,扎实推动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先后培养3名35岁左右返乡创业人员、本村村民、大学生“村务岗”进入村“两委”班子,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探索推行精准服务“一线工作法”,采取无职党员每周入网收集民意,实现“农事交办”;农村干部每日轮流坐班值班,实现“农事村办”;包村干部每周三驻村办公,实现“农事代办”;站办所定期入村入户高效服务,实现“农事跟办”;涉农部门巡回精准服务,实现“农事约办”的“农事五办”模式,全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村民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组织全村党员每月进行集中学习,通过书记讲党课、专人领学、重温红色经典等方式,让党性教育成为常态化。创新实行党员管理“十二分制”,根据每名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严守规矩底线等情况进行赋分,通过全村公示和年末奖惩,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提升。
绘制美丽乡村路线,改善民生促进就业
按照“党委统领、政府带动、整合资源、社会参与、金融支持”的工作思路,光东村党支部以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为牵引,助推村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先后实施水稻加工、养羊、精准增收、民宿改造、共享稻田等项目,人均分红6500元。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病兜底保障等政策,符合条件的110人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纳入“一张网”兜底75人,参加城乡养老保险35人。安排22名村民担任护林员、河道保洁员、农村保洁员等岗位。投入5万元,推行“爱心超市”激励机制,通过以工作换积分,用积分换生活用品,受到村民的广泛欢迎,自主脱贫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率先开展“厕所革命”试点工作,对全村234户农户完成室内卫生间改造,所有家庭全都用上水冲卫生间,并安装了热水器。投入1600余万元,铺设污水管道、新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配备17名保洁员,定期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村民满意度、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集体经济作为农村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既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关系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政治问题。在市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引领下,光东村成立“中心村”党委,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带动周边3个村着力发展共享稻田、民俗旅游等优势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入2500万元,实施朝鲜族水上人家项目,建设8栋高端木屋,1栋游客服务中心;投入1000万元,实施特色民宿项目,发展60个不同主题风格的朝鲜族民宿,同时容纳300人住宿就餐,目前,已有多家旅行社把光东村纳入到行程中,通过项目带动,可承载旅游转型升级后的高层次市场需求,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100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障村民安居乐业
以“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为目标,光东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凝聚各方力量,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焕发出乡村文明的新气象。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按照“无缝隙、全覆盖”原则划分网格,设立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使得组织体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管理方式张弛有度、活力彰显,网格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一定三诺两评”等工作运行制度,确保村级组织各项事业在阳光下运行,将群众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权利落到实处,消除基层群众与“村两委”的隔阂,密切了村干部与群众间的关系,营造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治理新风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