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学习心得
来源: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3-04-22 18:55:08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最近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我对数学新课标理念有了更深地理解,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感受。
新课标通过数学教育让学生获得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获得的知识都是通过直观的操作获得知识,比如34+16等于多少时,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了解怎样计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把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成一捆,最后说出来算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观察世界的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并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表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优美。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课标对知识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学段由三个学段分成了四个学段。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每个知识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必要性。比如说,小学阶段的方程知识现在已经划入中学阶段,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课时很少,掌握的不是很透彻,在一些数学问题中可以用四则算式计算,所以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学生感受不到必要性。数学教学时可以结合相应的实践活动或者传统文化,像曹冲称象的故事就可以应用到认识千克,吨或者求不规则面积时的转化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需要我们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
篇二: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在周林茜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指导下,我结合史中宁教授的课标解读对2022版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的研读,进一步领悟到了教育理念和新的目标,充分认识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概括与感悟:
1、新课标出台背景
1、十八大、十九大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20xx年教育部提出通过“核心素养”落实,对高中课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课标应如何修订落实,如何衔接。
3、学科融合对于义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提倡把学科内容、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数学课程。
2、理解与表达
核心素养的数学特征:数学眼光即数学抽象,体现的是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即数学推理,体现的是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即数学模型,体现的是数学的广泛性。
核心素养的教育特征:使学生拥有某种意识即基于经验的感悟;使学生拥有某种观念即基于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拥有某种能力即基于实践的掌握。
核心素养的阶段特征:低学段基于感官,对知识的要求更具体更侧重意识。高学段基于概念,对知识的要求更一般更侧重观念、思想、能力。初中7个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几何直观等几个方面。
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结合史中宁教授所讲我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并非直接通过学习就能得到,而是在各种概念的理解中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渗透从而在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这样才能使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地生根。
3、新课标的具体变化
学段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三个学段变为四个学段,其中小学1~2年级一个学段;3~4年级一个学段;5~6年级一个学段;初中7~9年级一个学段。学段变化是为了更好的衔接知识点凸显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课标体例发生了变化:增加一章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中增加内容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体例变化使教师更清楚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学习什么、学习程度、如何学习)。变化原则:增加代数推理、增强几何直观。
内容方面的变化:初中增加:理解负数的意义、《九章算术》方程篇、近似计算、了解代数推理、韦达定理。
作为教师面对这些变化我们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变化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尤其作为一个新老师要以课标作为导向研究教材才能更精准的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
无论课标如何变化,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涓涓细流”。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学习新课标,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能力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就变了,虽然,教学方式变了,教师角色变了,教学观点变了,但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却不能变,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钻研、不断进取做学习型的“新”老师。
篇三: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新课标比较以前有了部分修改,今天就其中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新课标中出现了“学业质量”章节,这是全新的一章,主要阐述了“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并分学段进行了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描述。学业质量是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也为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学业质量的呈现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新课标将“学业质量”界定为:“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学业质量已经由过去单纯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转变为关注学生完成学科阶段性学习后,学生某一阶段性学习的表现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将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加关注育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我们的教学评价同时需要更加多元化,实现从单一评价向多样化的评价转变,从“双基”到“四基”,从“分析、解决问题”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新课标的改变要求我们摒弃过去的以分析考试成绩代替学业质量评价的做法,寻求综合性的、阶段性的、多样化的评价模式。
同时,新课标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描述”:
(1)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情境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3)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情境与问题这三方面来进行描述的,结构清晰;同时,在对学科内容的描述时,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主题,与数学课程目标相呼应。同时新课标在具体表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时,按照每个学段的要求分别进行了阐述。
结合新课标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小学阶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可以看出,学业质量标准具有以下特征:
知识与技能领域。根据新课标中数学课程学业质量要求,学生需要将每节课的数学知识积累起来,阶段性地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逻辑化和结构化;在这个过程中,数学知识逐步积累,螺旋上升,然后阶段性的打通、融合,最终形成一张知识网;同时,在形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情感与态度方面。新课标注重自我反思意识、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段还特别重视“操作、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数学趣味化、生活化,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境与问题方面。新课标主要体现发展抽象意识(数感和量感)、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这个部分强调了“用数学语言表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同时到五六年级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发展尝试、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标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对于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还要继续。
篇四: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5月12日下午,黄埔区教育研究院组织全区小学数学教师线上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马云鹏教授详细解读了新课标框架结构和与2011版的变化。马教授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主要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行了详细的解读,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指引了方向。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所以,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当关注这些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才能提升,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才能体现。
新课标的发布加上“双减”政策的落实,无疑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摆正位置,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多表达,多实践。进一步把“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而努力探索。
篇五: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2022年5月28日,有幸通过叶县教研室和XXX名师工作室,以线上钉钉直播的形式学习了王永春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的分享学习会。
首先从不同版本的课程目标进行对比,2022班课程目标提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第二个这是数学核心素养目标: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史宁中教授用三句话概括出数学学科应该达到的目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体现在: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述概念的现实北京;能够在生活时间的其他学科中发现基本的数学研究对象对其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简单的联系与规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探索;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体现在: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通过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和发展,数学基本概念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合乎逻辑的解释或者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和结论,分析、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者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在发现的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逐步养成理性精神。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通过经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过程,学生初步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意识的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的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并能够解释表达的合理性;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意识的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欣赏数学语言的间接与优美,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例如在王永春教授分享数与代数,讲到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可以放手引导学生与已学知识进行类比、比较差异,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自己直接会计算、说清楚算理,具备了核心素养,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结合几何直观,理解了算理,会计算新的题目,培养了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数学,形成快乐学习。单元整体设计的教学慢慢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需要老师自己学会整合资源,达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最后用王教授的一句话送给所有的一线教师:知易行难,行胜于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希望我们每位老师都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学习理论、付诸实践。
篇六: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核心素养有三点: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其实这三点归根结底就是明确要发展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趋势,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考试题中已经初现端倪了。未来的数学题,可能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文字,把数学关系隐藏在大段的文字中,让学生分析提炼。也可能会先介绍几个新知识新概念,然后让学生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后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学数学,恐怕就行不通了。
篇七: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2022年5月13日上午,作为xx市第八批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主持人程xx老师的引领下,有幸聆听了马云鹏教授聚焦核心素养,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在线解读,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下面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一些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要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会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运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这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共同探讨,提升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把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说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这些评价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八: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经过两个多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相较之以前,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正所谓不变是根本,变化是发展,现通过对变化的学习和体会,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发展方向。
一、落实十八大、十九大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四基”“四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
把数学核心素养表述为: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核心素养核心词由原来的10个变成现在的11个,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分析观念)、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措辞更加严谨、准确。
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
二、优化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
(一)学段变化
原小学到初中“六三”学制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现小学到初中“六三”学制确定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二)课程内容结构变化
1、四个内容领域不变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领域下设主题表述形式:内容要求即学习什么,学业要求即学习程度,教学提示即如何学习。
3、主题整合:
(1)数与代数领域六个主题变为两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整合成为数与运算;探索规律、式、正比例整合为数量关系。方程、反比例调整到初中;常见的量、负数划分到综合与实践领域;百分数移到统计与概率领域。增加计数单位,是指个数与顺序的计数单位;加法模型:总量=分量+分量。
(2)图形与几何领域四个主题变为两个主题:图形的认识、测量整合成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整合成了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增加尺规作图。第二学段作给定线段,拓展到作给定线段外边的等边三角形。第三学段三角形周长,三条边首尾相接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
(3)统计与概率领域整合成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由实物分类到抽象分类,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百分数移过来的理由:适应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引导学生建立数据意识和数字素养。教学变化:确定性变化为确定性+随机性;概念引入:果汁含量变化为果汁含量+投篮命中率;决策依据:国家制定蓝天计划的依据,研制四年级同学的跳绳标准。
(4)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安排。每学期内容不少于10%,大概为8个课时。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选择内容,以保证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活动,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数学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依据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表现、各学段课程目标及学业要求,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情况。
(1)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情境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3)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四、增强了指导性
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例如第二学段“主题活动2:曹冲称象的故事”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分别为
[学业要求]
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形成问题意识。能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曹冲称象”的基本原理是等量的等量相等,能针对问题与他人合作制定称重的实践方案。并能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丰富度量的活动经验。
[教学提示]
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考虑问题引领的形式。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从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理解质量单位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运用“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称出一个庞然大物的质量,感知“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基本事实,感悟如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1、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数学学科中强调第一学段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
⒉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结束语:新课标的出现时间不长,配套的教材出现需要时间,我们现在能做的和要做的认真学习新课标,这样我们能精准的把握新教材。教学研究永无止境,钻研和解读新课标与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起走在学习的路上,感谢在座各位老师的聆听!
篇九: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今天很开心参加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相关培训,让我认识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方向,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篇十: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近日,有幸参加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经几位专家的解读,感受多多。课程标准,经十年的修订,最终成稿,细细研究这2022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引发自己许多的思考。
一、修订过程的解读与思考
2022年,教务部启动了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实验稿)同年公布。2022年开始修订工作,2022年教育部组建课程标准修订组,2022年拟定课程标准修改稿,2022年审定课程标准修改稿,2022年通过课程标准的修订。这一过程,历经整整10年,覆盖29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共邀请了154位专家参加了审议工作,通过屡次的实践理论的过程,以社会开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数学学习心理与数学课程设计、现代数学进展与数学课程之间关系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发丝的研究、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启示研究这五方面为课程标准研制的重要依托,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才制定出此课程标准的。从这个修订过程,我们看到了课标的孕育产生过程是谨慎而又严密,是立足于社会、学生开展等各方面的需求而制定的。
二、根本理念的解读与思考
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我们发现在根本理念上有了些许的改变。
1、关于数学教育理念的改变。
原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表达根底性、普及性和开展性,使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改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开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这一改变,在普及的根底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再用学习价值来衡量数学教育,尊重学生数学教育的过程,让学生有良好的数学教育,远胜于获取必需的数学来得更为重要。
2、关于数学理念的改变。
实验稿是这样来阐述数学的: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开展的根底;而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数学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开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前后阐述把数学从工具变成了科学,突出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这一理念的阐述更为学。新课标还提出,数学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根本素养,明确数学的广泛性和根底性。
篇十一: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假期我认真研读了2022版课标,并与2011版课标进行了比对,发现有以下区别与联系:
(一)编排板块的改变。
对比两个课程标准的目录部分,新课程标准的页码较2011版增加了50页。2011版分四个板块进行阐释,而新课标则分六个板块进行阐释。在新课程标准里,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拆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课程目标原来只有两个板块,新课标在原有基础上将“核心素养”鲜明地提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在课程内容部分,小学阶段原来划分为两个学段,新课标里划分为三个学段。新课标里还增加了一个板块——“学业质量”,这在以前的课标里都没有出现过。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学培训”。这意味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第三个十年需要我们教师深入进行教学研究以及从各个层面上进行教师培训,让我们的研究与培训能实现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目标。关于行为动词的分类。原有版本里面只有经历、体验和实践,而新课程标准增加了一个“感悟”。
(二)主要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方面的变化。
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数学不仅是在教知识,还通过数学知识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数学的立德树人跟德育的立德树人是不同的。数学是通过拓展智力的活动,让智力的空间不断扩展,通过智力空间让我们认识到在感性世界里我们所不能认识到的东西、难于描述的现实世界。同时以这样的智育用推进了求真求美,让理性思维、科学精神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将由过去以学“知识”为目标,转变为现在以知识来育人。
2、优化了课程的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新增学业质量: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
4、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5、加强了学段衔接。我们既要跟幼儿园衔接,又要为初中做好服务,加强初小衔接。
虽然两个版本的课程理念都是五条内容,但2022版将2011版的第一条内容作为了新版本的前言部分,同时在新版本里又增加了“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一条内容,也就是课程目标不管是总目标、阶段目标还是课程内容,都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两个版本的课标里,有着共同的语言,那就是“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课标里又增加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两个版本之间具有承接的关系。
在2022版课程标准继承了“四能”的说法。同样,“四基”“四能”都是为了实现“三会”,为核心素养服务。在新版课标里增加了“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核心概念的变化。
在2001版实验稿里,一共有六个核心词语: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到了2011版课标里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在2022版的标准里,又在十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能力”与“意识”的划分。小学阶段主要体现为意识,初中阶段主要表现为能力,同时小学增加了一个量感。从小学到高中,“三会”既有一致性,又具有阶段性。这样就为我们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及考验。这样的教学特征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022版新课标把小学六年分成三个阶段,1、2年级低年级学段,3、4年级中年级学段,5、6年级高年级学段,1、2年级其实只有两件事要做,一是抓好幼小衔接数的认识,二是让孩子养成数学审题和检查的良好习惯。到了3、4年级,我们重点去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尤其是计算能力,应该力争达到98%的正确率。到了5、6年级之后,我们要加强思维能力抽象能力的提升,同时要做好小学到初中思维的衔接。
新课标施行后对于教学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不要单纯介绍概念,把一个概念引入后,就要接着讲他的性质或者运算。二是不单纯介绍方法,一个新的方法引入,既要讲引入的必要性,又要讲方法的重要性,还要讲用这种方法表达世界的必要性,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知识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理念:一是“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二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强调“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三是“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提出“有用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四是“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提出“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五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强调“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些课程理念是设计与实施数学课程的基本遵循,体现在2022年版课标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课程要素之中,也应当在各层次的课程实施中起到引领作用。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对进展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对学生的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开展性评价,开展性评价应该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开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方案,促进更好的开展,这样,评价的鼓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开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对课堂模式的要求:
一、动与静相宜的课堂气氛;
二、畅与阻相关的教学流程;
三、对与错相融的学习体验;
四、扶与放相生的教学设计
虽然教学方式变了,教师角色变了,教学观点变了,但是目标不能变,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篇十二: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假期,晋中市组织的对新课标的学习,让我对2022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解读中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三个学段中四大领域的主要变化与教学改革,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变化与建议
1、“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以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
重点体现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其实也是对我们这些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
2、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主题统整为两个主题,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3、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
4、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把原来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在综合与实践中进行呈现,这也是学习方式的一大重点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灵活的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讨论、质疑、交流,最后实现问题解决,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三、跨学科教学的挑战
新课标中提倡把跨学科的内容融于教学之中。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比如:近几年常常出现的数学阅读理解题,在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面对这样的改变,虽然让我觉得有些迷茫,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跨学科的教学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钻研数学学科的知识,也同时需要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譬如语文、科学、历史等等),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
四、传统文化要有数学
传统文化要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要践行在数学学科中,所以数学课程内容将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比如:“曹冲称象”“度量衡的故事”、“圆周率的故事”等等。同时,史宁中教授也提醒数学老师们:要注意数学学科讲传统文化要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要教会孩子们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中,除了介绍重量单位之外,老师们还要讲解“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的道理。这些都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去探讨,在未来的教学中认真的思考。
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体现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风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和内涵,力求在我的教学中无限放大它的实际存在性,力求让我的课堂也充满着浓浓的新课程情怀。
篇十三: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今天上午聆听了史宁中教授的培训,感悟颇多,现总结如下:
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与人的行为(思维、做事)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表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新课标的第1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的第2个突破: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篇十四: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新课标的主体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七部分内容,课程性质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数学是什么?数学有什么用?课程理念着重强调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四基和四能,核心素养导向是本次新课标所有课程都遵循的依据。课程内容方面强调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即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其余部分时间问题还未学完,但已经受益匪浅,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篇十五: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我校从6月开始进行课标的研读与学习,通过教研组研读、假期个人自读等方式进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
7月已进入高温的盛夏,虽有骄阳似火,滚滚热浪,却丝毫不影响我们追求专业成长的渴望。趁着假期,我静下心来继续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我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和收获。下面我从两个方面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一、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数学教育让学生获得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通过直观的操作获得知识,比如计算54+26等于多少时,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了解怎样计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把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成一捆,最后说出来算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观察世界的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并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表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优美。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知识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学段由三个学段分成了四个学段。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每个知识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必要性。比如说,小学阶段的方程知识现在已经划入中学阶段,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课时很少,掌握的不是很透彻,在一些数学问题中可以用四则算式计算,所以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学生感受不到必要性。
二、合理应用评价反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评价结果的呈现应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与提升空间,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评价结果的应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这对我们教学过程的实施、作业设计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的语言评价,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表现上,还应该和学生性格特点相结合,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教师在课上应该对其多加鼓励,时刻关注后进生的变化,通过不同主体对后进生的评价性语言让后进生紧跟教学步伐,老师评价:“你表现的真棒啊!”,“你的想法和老师很接近呢!”,“你今天进步很大呢!”,“你真是善于思考的小小数学家呢!”……老师用鼓励性的语言和语气对于后进生是鼓励,也是学习方向的指引,体现评价的育人导向,让后进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过程的发生。同学评价:“你今天的表现比我强!”,“你的字真是大有进步呢!”,“我要向你学习啦!”,“你可真勇敢呢!”。班级优等生在同等思想高度上的积极评价更加有利于后进生的快速进步,体现班级“以优带弱”的传、帮、带的帮扶作用。家长也可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家校合作,家长时时参与教学评价过程,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和思维习惯运用到生活中,真正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自身优缺点和改进方向,监控自我学习过程和结果,真正实施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在五育并举的教学环境下,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需要我们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评价反馈、育人导向等课标核心词一一涌现。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勤于笔耕,记录下心得体会,捡拾时光的碎片,一点点拼接自身理解,总能提升理论学习新高度,前行的路上慢慢积累,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