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中共中央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观后感5篇
来源: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9-18 18:45:03 点击:
关于学习中共中央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观后感5篇
关于学习中共中央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观后感篇1
一、《决议》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理性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哲学议题。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人类永恒命题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全人类解放”的价值主题,逐步揭示了认识的主体结构从单一个体上升至群体和阶级,实现了从个体的自我意识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结构性转变。《决议》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集中体现了一个政党的自我认识,表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更为理性的高度。
在探究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认识能力之前,首先需要厘清社会个体的自我认识问题。在人类个体的生命进程中,自我认识问题至关重要。人的所有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共情能力、道德公信力等都通过人的自我意识反映与体现出来。人需要认识自己,这是人的内在诉求和本质规定。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经历了三种形态:直观领悟性认识、反思抽象性认识和辩证具体性认识。直观领悟性认识生发于古希腊之前,这一时期生产力的极度低下致使人们主要停留于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层面,无暇顾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反思抽象性认识发生在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用镌刻在希腊德尔菲神庙前的一条箴言启迪人们:“人啊,要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原则,把人看作是理性的思维主体,要求并鼓励人们去发现人之共同和普遍的本质。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重要命题,认为“我在”的证明和确认关键在于“我思”,推进了人类对自身的反思抽象性认识,也促使西方哲学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自我认识”这一命题又在思辨哲学的浸染下发展至道德和理性层面。从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到康德的“主体性道德哲学”,再到黑格尔提出“相互承认的自我意识”,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反思抽象性认识的理论内涵。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将对人的反思抽象性认识发展到辩证具体性认识。马克思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他将认识视域从“抽象的人”和“自我意识”转向“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从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出发探究新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制度建设。马克思已然将个体的自我意识上升到群体的自我意识,实现了从个体意识到无产阶级意识的主体结构转换。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下,主动探索并掌握了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理论,将个体的自我意识融入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以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助推自身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锻造表征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逐步形成理性的“自我认识”,在时代变化中具有历史主动精神,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辩证具体性认识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进程中形塑了愈加理性自我认识,这在《决议》中得以充分彰显。一个阶级、一个组织、一个政党的发展需要自我认识,只有达到总体性、本质性以及规律性认识的高度,才能实现理性的自我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认识能力不断增强,愈加理性地反思和认识自己,用理论智识与实践智慧引领中国社会发展并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其中重点突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决议》展现了作为世界大党的中国共产党看待历史、阐释历史、评价历史的智慧,展现了一个世界大党应有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担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性时刻召开:从党自身发展的维度看,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从民族发展的维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世界发展的维度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特殊历史阶段颁布的《决议》更加清楚地明确了百年大党奋斗前行的新方位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坐标,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愈加理性的自我认识。
《决议》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以大历史观为前提的,历史意识中的“历史”是大历史观中的“历史”,是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和从现在到未来的发展的有机统一,这在《决议》中具有鲜明的表现。《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进一步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进而为党的二十大的顺利召开做好前期动员和准备工作。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阶段的重要决议,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问题。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决议》体现出鲜明的未来导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根本方向和战略目标。《决议》承前启后,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一百年来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布局谋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加强自我认识、将内在的历史意识转化为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为世界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准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并将遵循客观历史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把握理性自我认识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又以新的伟大实践成果促进党的自我认识的提升和深化。《决议》全面总结和凝练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与历史经验,这不仅成为党和人民立足新时代、奋战新征程、赢得新胜利的基本遵循,而且昭示出党始终秉持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自觉,更加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坚守大历史观的基础上对理性自我认识的进一步强化,并在总结以往经验成就中立足当下社会以及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中走向美好未来。
历史证明,只有真正从总体性上把握自我本质,才能实现理性的自我认识。《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在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展望未来中国发展前景,显现出深刻的历史意识。通过领悟《决议》内容,我们能够愈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历史思维、把握历史规律、辨析历史方位、判断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的自觉,正是这种自觉的历史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的认识达到了崭新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基础上进入了更为理性、更加成熟的自觉发展阶段。
二、《决议》凝聚改革发展的共同意志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铸就了团结奋进的精神谱系,达成了广泛自觉的理论共识。党从过去成功的实践经验中凝练出发展规律,又将发展规律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了伟大的《决议》精神,实现了理性的自我认识。在理性的自我认识基础上,要进一步将“科学理论”和奋斗精神内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合力,凝聚成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共同意志。
在哲学史上,“共同意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由于受到宗教和神学的影响,对有关“意志”问题的讨论通常涉及神学。在神学视角下,人的种种意志被视为神或是上帝赋予人的权利。神授权于人,人由此拥有智慧、意志和自由的行动。直至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阶段,“意志”逐渐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开始展露出其原有的思想本意,即一种纯粹的心理活动,但这种心理被逐渐运用于早期政治国家的建构之中,最后演变为一种政治概念。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名的社会契约理论中提出并论证了“共同意志”(General Will),有时也译为“公意”或“普遍意志”,这一概念作为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历来备受关注并引发了诸多争议,对它的不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卢梭政治思想的定位。作为启蒙时代的哲学思想,卢梭的“共同意志”理论为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只有公意才能按照国家成立的目的即共同的福祉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因为,虽说由于个人利益的冲突使社会的建立成为必需,但只有靠这些个人的利益达成一致,才使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卢梭提出的“共同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时代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特权主义和个人主义起到了规制作用,但其本质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个人、大众与政府之间的制衡。在当今社会,“共同意志”实现了从政治学概念到民法学概念的演变,展现了集体诉求和大众意见。
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理性自我认识凝聚的共同意志,体现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全中国上下统一的价值共识,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不断凝聚的集体意识。与卢梭提出“共同意志”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内涵不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凝聚的共同意志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共同呼声。人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在亲自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奋斗目标的征程中表达自身意愿,并在共同理想目标、共同价值观念以及统一行动意念的支配下形成共同意志。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汇聚而成的巨大合力,都是共同意志在新时代中国的生动展现。
共同意志首先体现为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线。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结果,其中不断汇聚的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党无精神不强。生发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中的精神伟力应当被深刻感悟、接续传承和发扬光大。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铸就了伟大精神谱系,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与理论结晶。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始于对人民立场的坚守、源于对伟大梦想的追求、基于对伟大斗争的认知、成于对伟大事业的实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所凝聚的精神伟力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前仆后继、奋勇前行而不断续写的历史荣光,应当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精神重大意义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精神既是一种价值指引,也是一种实践力量,并且这种百年奋斗精神必将历经岁月的打磨而历久弥新,能够持续为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前进的力量首先是一种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广泛自觉的思想共识,是共同意志的重要体现。一百年来,在艰苦奋斗中铸就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现实表征,也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形成和凝聚的共同意志的彰显。
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需要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形成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合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如何实现奋斗目标、完成历史使命以及保证未来能够继续成功的现实问题,需要全体人民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合力。如何理解合力,这是在谈论历史交替、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等问题时所涉及的历史动力问题,应该从历史哲学维度阐释合力之于历史进步的价值意蕴。恩格斯在论及社会历史发展时曾提出著名的“合力论”,他认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恩格斯阐明了历史及其发展动力的问题:历史不过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历史,并且人在创造历史进程中生成的合力构成了历史进步的动力。推动历史进程的合力是在整合每个个体的行动力量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合力促使人类历史朝向统一的目标前进。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在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遵循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依靠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力论”的发展模式。在推进党的伟大建设事业中,在力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合力。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用《决议》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斗志。在党的理性自我认识基础上,真正营造人心思强、人心思干、人心思进的团结氛围,凝聚全党全国的集体智慧、凝聚创新开放的精神动力、凝聚改革发展的共同意志,努力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确保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向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临着世所罕见的艰巨任务和复杂环境。在当代中国,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大势紧密相连,个人的利益也与集体利益相互交织、彼此促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充分实现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的有序发展。党和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相互交织,唯有在实现党的理性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在全国上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凝聚改革发展的共同意志,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合力,才能战胜来自国际社会和国内发展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把握好重要的关键节点和历史机遇,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三、以《决议》精神涵养实践行动
《决议》深刻体现了党的理性自我认识以及在全国上下凝聚的共同意志。我们要坚持领悟《决议》精神与涵养实践行动相统一,不仅要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挖掘《决议》背后的学理内涵,更要在实践行动中践行《决议》精神。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有效传播《决议》精神、引领大学生将党的理性自我认识与共同意志转化为实践行为的主战场。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使命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立场,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大学生结合自身成长感悟《决议》精神、以《决议》精神涵养实践行动。
其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来看,应勇于自我革命、提升理论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强化使命担当。《决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门课程“不仅要在狭义上形成意识形态领导权,更要在广义上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共同意志”。国家、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及其重大转折客观上造就了新时代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也不同于以往时期思政课的所特有的研究任务。在肩负铸魂育人、担当历史使命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人生也将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展开,这对思政课教师也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
思政课教师要勇于自我革命,提升理论自觉。《决议》在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提出了“坚持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永葆生机、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同样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的重要精神。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者,思政课教师在强化学生思想建设与价值引领的同时,也应该驻足反思,从时代发展和理论学习中汲取自身成长的精神动力,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在深刻认识党百年奋斗精神的基础上,站稳政治立场、厚植家国情怀、革新思维认知、树立大历史观、形塑高尚人格,在不断的自我革命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与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政课教师应该从党的百年奋斗史、革命先辈的言行和事迹中汲取力量,强化“坚持自我革命”的主体自觉,从而增强“舍我其谁”的革命担当和自觉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历史主动,担当历史使命。《决议》提到,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把握了历史主动,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把握历史主动,将《决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这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理论任务,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理应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涵养历史思维、运用历史经验、提升自我意识、汇聚共同力量,形成诠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以及中国智慧的理论自觉,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进一步传播到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中。
其二,从思政课教师的立场来看,要开阔理论视野,提升思想格局。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将共同意志自觉转化为实践力量的意识,坚定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精神教育、感化和激励学生,立足于党的理性自我认识,致力于把共同意志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实践动能。当前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不断演变的世界格局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愈加复杂且多变。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政课教师应当树立国际视野、增强大局意识,提高全局思维能力。
思政课教师要开阔理论视野。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年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党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局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新局面,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当提高理论站位、以总览全局的理论视野把握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定位,明晰中国道路“从哪里来、处于哪里、通往何处”的历史发展逻辑;其次,应当立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讲授思政课,在讲授过程中应紧密结合中国发展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际整体发展形势,力求在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理论视野中讲懂、讲好、讲透思政课,这有助于学生在总体了解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思想格局。面对新的时代考验和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变革、优化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决议》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将《决议》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在全面、深刻以及系统地把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前提下,变革教学思维、构思授课理路、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形式,即在更为宏观的视域下开拓理论学习和课堂讲授的新格局。以《决议》精神为指导,革新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则是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性自我认识和共同意志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行为,这是对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是否扎实、对《决议》精神把握是否透彻的重大考验,也体现了在新的时代格局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辩证方法论。思政课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应当主动进行自我革命、坚持与时俱进,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对《决议》精神的解读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结合整个人类历史朝向人类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世界历史的发展格局,在守正创新中开展思政课教学实践。
其三,从思政课教师授课的方法来看,要注重提高《决议》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提升青年学生实践感悟的有效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后,理论界掀起了学习和研究阐释《决议》精神的热潮,但就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而言,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学生感觉“国家大事”离自己很远,他们只是学习内容、听听专家学者的解读;部分学生认为自身境界同伟大、高尚的榜样之间存在差距而产生远离心理。思政课教师如何向学生讲授《决议》精神,如何将《决议》精神高质量地融入思政课课程教学,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如何找寻党的伟大精神和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连接点,值得我们深思。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主要应从理论阐释和实践感悟两方面着手,实现理论阐释与实践引领的有机统一。
在理论阐释上,要把《决议》精神贯通式地融入思政课课程教学。《决议》的内容博大精深、立意高远,但在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更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给学生灌输《决议》内容,要将《决议》精神贯通式融入。贯通式融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决议》精神与“七一”讲话精神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探索《决议》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结合点,并围绕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二是把《决议》精神与思政课教材内容贯通起来,实现《决议》精神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在把握和立足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合理把握《决议》精神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三是把《决议》精神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通起来,思政课教师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其与《决议》内容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也应探索不同的授课方式,如专题式教学,将《决议》的某一部分内容与教材内容重点结合,在讲清、讲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决议》内容,让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论来源和发展脉络有更清晰和深入的把握。
在实践感悟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以及奋斗精神具体凝结成了万千故事和生动素材,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抓住现实内容,让万千故事走进课堂、把鲜活素材融入课堂,以感人事迹教化学生,用丰富、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养成健全人格。要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来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及其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力量,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提升实践感悟力;要帮助学生在个人成长的实践中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奋斗的实践中;应当优化体制机制,为学生投入实践、克服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难创造条件,从而让学生从自身成长中体会到党和国家的真切关怀,真正做到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
《决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性自我认识与共同意志凝聚,是百年来党在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中不断总结和升华的智慧结晶,也是继续指引我们走向伟大成功和美好社会的精神支柱,更是新时代融入思政课教学和涵养当代大学生实践行动的生动教材。学习、领悟《决议》精神,我们应当胸怀崇敬之情回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规律,满怀自信地展望中华民族未来复兴之路,以振奋昂扬的精神士气担负历史使命;应当在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以及借鉴历史中,形成反思以往历程、把握今天时代、开创美好未来的思想智识。将《决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奋斗精神和历史意识的重要理论前提,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党的理性自我认识,将中华民族凝聚的伟大合力和共同意志转化为大学生实践行动的关键所在。以哲学视角透视《决议》背后的学理智慧,以实践教学践行《决议》精神的核心要义,能够为新时代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于学习中共中央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观后感篇2
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两个决议”),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切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两个决议”,是我们党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总结运用历史的光辉典范。学好“两个决议”,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掌握中国共产党既有苦难辉煌、更有伟大奇迹的百年史,进一步明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清主题主线,把握主流本质,从而做到以正确党史观来学习历史。要以学习“两个决议”为抓手,认真思考、细细品味、以学促知,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做到学史增信、学史明理。
一、学好“两个决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通过学习“两个决议”,进一步领会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最终实现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党的历史铸就的精神谱系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员干部肩负改革发展重任,更要准确把握主题主线,重温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历史观,做到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为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二、学好“两个决议”,更加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切实维护党中央权威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基础上形成的,从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和思想上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形成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众所周知,“两个决议”之后,我们党分别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这都是党的历史上重大历史性事件,无一不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到底、昂扬向上、逐鹿世界的斗争风骨和创造精神。“两个决议”是我们党运用唯物史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典范之作,在统一全党思想行动、团结社会各阶层力量方面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从“两个决议”中汲取营养,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今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年,是“十四五”开篇布局之年,党员干部务必要全面拥护党的领导,服从党的安排,落实党的指示,以实际行动切实增强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学好“两个决议”,以更加昂扬进取的姿态办实事、开新局
要通过学习“两个决议”,不断增强自身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结合工作实际,落实“办实事、开新局”要求,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具体行动。一要全力以赴做好经济运行和项目工作。要科学研判,准确把握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集中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时间、采取更多的措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持续抓好农业稳产增效,充分发挥工业产业的增长稳定器作用,聚力发展非煤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大力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全面落实我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要紧盯项目建设,坚定不移把项目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要紧盯当前重点,扎实做好森林防火、生态环保、安全生产、民生稳定、国资国企改革、“十四五”专规编制等各项重点工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要积极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办好全市十四件民生实事为抓手,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于学习中共中央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观后感篇3
《决议》解读: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决议》深刻总结我们党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增强我们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深刻总结我们党一百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全党团结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总结我们党一百年来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我党百年来,经历了艰辛的奋斗,来自不易,这是奋斗的经验总结,我们应该严格贯彻中央精神,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来源和支柱。
关于学习中共中央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观后感篇4
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决议》科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我们党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一百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教育和引导全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过去100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赋予了发展新的内涵。作为一名党员,我将立足当下工作实际,通过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坚持从用户最关心、最紧要的问题出发,做好各项工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学习中共中央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观后感篇5
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一百年来,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