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大党面对面》有感,百年澎湃征程,初心践行永恒【优秀范文】

来源:不忘初心 发布时间:2022-07-18 09:20:03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百年大党面对面》有感,百年澎湃征程,初心践行永恒【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读《百年大党面对面》有感,百年澎湃征程,初心践行永恒【优秀范文】

 

 百年澎湃征程 初心践行永恒 ——读《百年大党面对面》有感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撰写的《百年大党面对面》一书,聚焦党的百年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聚焦党的成功秘诀和发展方向,对百年党史 13 个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开展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并在知识通鉴、史海钩沉、今日史记、深度阅读、言近意远和党史一页等版块援引大量事例进行拓展延伸。

 该书用身边事讲天下事,用家常话讲大道理,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是一部融政治性、思想性、史料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知识性读物。在全党喜迎二十大的重要时间节点,《百年大党面对面》出版发行恰逢其时,对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对于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政治引领的高度 《百年大党面对面》是一本明理、启智、悟哲、导行、鉴今的教科书。该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重大意义、“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出了解答,全面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整本书以百年奋斗的历史为镜鉴,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时代三问”出发,对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该书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走好中国道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引领团结共产党员、广大群众、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等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具有理论解读的深度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百年大党面对面》一书既从宏观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又从微观上对贯穿“两个始终”的理论线索,体现“十个明确”的核心内容,蕴含于“十三个方面”的主要观点、“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论断、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等理论进行了解读和回答。马克思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该书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来讲理论,让人们快速联系实际生发讨论找到共鸣,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具有历史纵横的广 度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用历史回溯性思维去认识历史,可以在血脉和文脉中找到个人、民族的根与魂。“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重视记录和传承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百年大党面对面》立足于当下,用“大历史观”的视角回溯中华文明 5000 年的万千流变,洞察近代中国 180 多年的苦乐悲欢,审视中国共产党 100 年的成败得失,总结新时代 10 年的卓越成就。该书从历史走向未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以小化“大”、自弱到“强”、由近及“远”,实事求是地再现了泱泱中华的万古江河,使学史者不茫,知史者不迷,用史者不乱。

 具有情感表达的温度 文以情动人,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百年大党面对面》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

 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唯美诗句、“出圈”“Z 世代”“AA 世代”的网络用语、“快捷键”“快车道”“三驾马车”等耳熟能详的名词,接地气地描绘了新时代的万象更新。该书全面展现了“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中国共产党,有了“试看天下谁能敌”“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豪气和底气,为实现“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上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赢之路,呈现出“无人不饱暖,无人不小康”的幸福生活。这种具象、可视的意境,激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使“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的读者对生活充满向往之心,书中“世间百姓事,枝叶总关情”的点滴使读者深受感动,站得住、立得稳、说得服、传得开、叫得响的语言直抵人心,阅之让人醍醐灌顶,“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的感慨跃从中来。

 言而总之,该书点面结合、意蕴丰富、通俗易懂,用事实说话,用案例鼓舞人心,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的入脑入心,更好的带动广大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推荐访问:读《百年大党面对面》有感 百年澎湃征程 初心践行永恒 初心 践行 征程
上一篇:“红船精神”昭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
下一篇:践行红船精神感悟初心使命【优秀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