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学习心得

来源: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2-07-07 19:20:03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学习心得

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学习心得

 

 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

  2 2022 年 年 0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第 0 20 期发表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指出,我国 “ 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 ,同时要求 “ 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 ”。

 。同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的重要内容。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应当主要采取以下路径:共同奋斗做大做好“蛋糕”,优化制度切好分好“蛋糕”;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和加大收入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做大做好“蛋糕”与切好分好“蛋糕”

  所谓做大做好 “ 蛋糕 ” ,就是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成果,它是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 前提条件,主要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所谓切好分好 “ 蛋糕 ” ,主要表现为做好收入分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和积蓄动力。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两手抓:一手抓促进经济增长,一手抓做好收入分配。

  在促进经济增长做大做好 “ 蛋糕 ” 方面,应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2 2022 年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长 合理区间,努力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5% 左右的目标。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做好收入分配切好分好

 “蛋糕”方面,应充分尊重劳动要素贡献,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给消费增长奠定坚实的收入基础。因为从全社会来看,绝大多数人主要是通过劳动要素来获得报酬的,主要通过资本要素获得报酬的人数占比很低。后一类人,同时也拥有劳动要素。因此,在经济工作中,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稳步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另外,确定最优劳动报酬份额,不仅是一个效率问题,而且是一个公平问题,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需要。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除了通过自己实践摸索这个最优比例之外,还要做跨国和历史考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和增强就业创造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大多数人主要通过就业取得收入以应对支出。在这些人当中,尽管很多人努力储蓄以应对大额支出和不时之需,但是储蓄规模通常是有限的。因此,稳定的就业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稳就业应当成为政府宏观政策重要目标之一。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全球供应链深刻调整,外循环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它们通过国际经济关系特别是国际贸易传导至国内,对我国就业稳定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尤其要将稳就业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在稳就业中,主要是抓好经济内循环和稳定就业基本盘。因此,在政策方向方面,我们应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在政策选择方面,我们应加大对稳岗扩岗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急剧调整。我们需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开发就业新岗位、稳住就业基本盘,同时推

 动萎缩行业转型升级。在当前形势下,一是创造新就业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那些对新兴产业具有适应能力的劳动者,将成为就业和收入的受益者。所谓“开发就业新岗位”,就是要鼓励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为新增就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政策支持。二是在传统产业中,又存在两种类型。其一,一部分行业或企业充分吸收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成果,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就业得以延续甚至不断扩大。所谓“稳定就业基本盘”,主要是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对在职培训和人才供给方面精准施策。其二,一部分行业或企业因新兴产业出现而被替代或渐趋式微,不能继续提供就业岗位或导致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在推动萎缩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应从政策上增强劳动者再就业能力,主要是支持能够改善相关人员人力资本的再就业培训和提供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和加大收入调节力度

  在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方面,可着手之处很多。比如,在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既要考虑特定人群的就业问题,又要考虑就业者收入是否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针对某些行业的收入分配弊端,需要出台有效的新措施作出必要管制。不过,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和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背景下,我们的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和稳就业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就是说,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收入分配政策既要瞄准共同富裕目标,又要充分调动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励人民群众主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实现多重经济目标,我们需要综合施策。一是通过合理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共同富裕新局面;二是通过差异化征税限制资本无序扩张和获取过多垄断收益;三是针对特定低收入人群,可以采取适

 当的收入补贴政策,使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四是通过适度减轻劳动收入的税收负担,提高劳动供给积极性,兼顾“做大蛋糕”和“分匀蛋糕”两个方面;五是对凭借个人特殊才能或特殊影响等获得的超高收益,作出更加公正和严格的限制。这些方面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和激发全社会活力。

  支持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三次分配对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面临重大灾难的时候,社会公众对企业和社会群体的公益慈善行为更是寄予深切期望。为了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以下几点至关重要。一是对通过公益慈善事业募集到的资金,力求做到最严格和最透明的管理;二是对募集到的资金,努力实现最符合捐赠者意愿或最有效率的使用;三是弘扬人人关心公益的社会文明风尚,让“关心公益光荣”成为共识;四是形成一种管理机制,使关心公益者从自己的行动中适当适度获益;五是引导社会公众充分尊重捐赠人意愿,保护捐赠人隐私。

  据民政部数据,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捐助收入依然保持上升趋势,其规模从 2 2022 年的 3 610.3 亿元上升至 2 2022 年的 1 1059.1 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 21.3%。

 )。《中国慈善捐赠报告》显示,2022 年内地款物捐赠在 1500 亿元左右,2022 年历史性地超过了 2000 亿元,但在 GDP 中其占比仅为 0.2%。《世界慈善捐赠指数报告 2022》显示,尽管近年来我国该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是慈善捐赠依然有提升空间。可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又需要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就推动共同富裕而言,我们固然要从改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大处”着手,同时也要不断释放慈善组织

 活力,积极调动社会各类主体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使慈善事业成为兜好民生底线的重要社会力量,以第三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助力推动共同富裕。

  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关乎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共同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我国,这些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一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而在高等教育方面,应推进内涵式发展,特别是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二是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我们需要综合施策,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适当照顾城乡低收入家庭。当前,部分城乡低收入家庭在面对重大疾病的高额费用时,或者采取有病不医或大病小医的策略,或者采用透支未来获得适度医疗的策略。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易因病致贫。因此,在深入实施低收入家庭医疗救助政策的同时,我们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积极探索经济高效的医疗新路。三是在新型城镇化、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的共同作用下,养老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现实问题。在养老问题上,我们应首先抓好基础性工作,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要探索多层次、多方式(家庭、社区、机构等)养老模式,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针对失智失能老人养老问题,鉴于某些家庭面临经济负担、护理供给、观念转变等诸多困境,我们应给予特殊政策照顾。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是减轻劳动年龄人口相应负担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四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

 机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总之,我们要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战略思想史研究”(21ZD080)阶段性成果)

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学习心得

 

  辩证把握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 2021 年 09 月 13 日

 来源:北京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深入领会并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新征程上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扎实成效,有必要从唯物辩证法视角来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实施途径和基本条件。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结合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在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百年征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首先,党的领导提升了共同富裕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鲜

  明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坚守。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对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艰辛探索,虽历经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但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其次,党领导确立了共同富裕的大政方针。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到改革开放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到新世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新时代提出和践行以共享为目标的新发展理念、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党的共同富裕政策导向一直没有变,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最后,党的领导规划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从“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再到新时代“两步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才能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人民群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从人民中集聚智慧与力量。首先,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共同富裕说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但好日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地上长出来;大家的好日子,既要人人有份,也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其次,共同富裕要靠持续奋斗。实现共同富裕是长期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

  持续奋斗,需要扭住不放、久久为功。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要靠艰苦奋斗。对于有着 14 亿多人口、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达成的,决不能有懈怠“躺平”的心理,而是要准备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党的领导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我们的最大底气所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切实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共同富裕朝着人民期待的目标前进。同时,只有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才能赢得人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认同,夯实党的坚强领导的群众基础。

 在探索共同富裕的实施途径上,要坚持观念变革与制度完善相统一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对共同富裕的正确认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澄清模糊认识,达成广泛共识,无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有机统一体。物质生活是基础,但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就会产生比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积极、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会极大地促进物质生活的发展。其次,共同富裕是

  全体人民的富裕。它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没有差别的同等富裕,也不是劫富济贫养懒人,更不是城乡和地区差异彻底消失,而是“一个都不能少”的集体富裕。再次,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而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必须有充分估计,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也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而是要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好,尽力而为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对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共同富裕观,才能确保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更加重要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依赖于制度的完善。首先,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既可以有效维护公平,又能提升效率,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可以有效防止两极分化;在再分配环节,通过再分配制度的调节性职能,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有利于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在第三次分配中,通过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社会互助的形式,可有效弥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其次,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对资本逻辑的根本超越,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社会财富提供了制度保证。再次,不断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履行制定规划、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等职能来维护社会公平。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观念变革和制度完善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促进共同富裕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只有将正确的共同富裕思想理念融入到制度完善的全过程,才能增强共同富裕的制度认同,不断提高共同富裕制度的执行效能。同时,关于共同富裕的观念变革和共识凝聚,也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只有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才能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在培育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上,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基本条件。恩格斯指出,“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仍有不少短板需补齐。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提高效率、发展经济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持续增强综合国力、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发挥负责任大国的重要作用等都依赖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只有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从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必须推动社会各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以政治、文化、民生、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也是不可取的。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从过去的物质文化领域拓展到更多领域,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还要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无疑都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其中,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文化既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撑性力量,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引领与精神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环境支撑。特别是,社会建设与民生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治安等社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

  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保障。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如果说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那么社会发展则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造有利条件与营造良好环境。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顺利实现共同富裕大业。

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学习心得

 

 学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把握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心得 体会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共同富裕也随之成为党和国家下一步重要的工作目标。日前,《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仅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进行了深刻透彻的阐述,而且具体指出了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的四条原则,即“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

 “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指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动力和主体力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幸福的源泉,也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当前,发展不仅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鼓励勤劳创新致富”说到底就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是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与每一个人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联系起来,激励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为共建共享共富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动力。只有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是促

 进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氛围,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业精神、创新意志和创优品格,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付出、人人担当的共建共享共富的生动局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指明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首先,要在所有制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热情,从制度上保障“人人尽力”。其次,要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实现共同富裕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发挥好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与公平,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再次,不断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肯定市场对

 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强调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增强区域之间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之间发展的协调性,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策略原则。政策和策略是实现党的领导、促进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开辟新境界的重要途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需要以一系列科学的政策和策略来推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根据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目标任务而提出的制定促进共同富裕政策策略的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尽力而为”,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特别是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必须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在“尽力而为”的基础上还要注意“量力而行”,不制定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好高骛远的发展目标,不作兑现不了的承诺,不搞过头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坚持循序渐进”,确立了促进共同富裕的世界观方法论原则。全面、系统地看,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既需要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改革导向、绩效评价等方面系统性整体性推进,又需要我们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征途中接续奋斗;联系、发展地看,促进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充分估计促进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使促进共同富裕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协调,因地制宜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不断形成促进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并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学习心得

 

 学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进 乡村共同 富裕 心得体会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指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作为扎根在基层、活跃在民间的“土专家”“田秀才”,是最接近群众的“先富”,是帮后富、带后富最为稀缺、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唯有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三带”作用,写好共同富裕的“乡土篇章”,方能推动共同富裕走进乡村“一个不落”。

  以“带领技艺传承”为切入点,突出“薪火相传”,推动先富带动后富。“良田百倾,不如薄艺在身。”唯有支持和保障更多的“后富”掌握一技之长,方能帮助其尽快摆脱“贫困陷阱”,叩开“事业之门”,走向富裕富足。要不遗余力地支持广大乡土人才培育“匠心”、提升“匠能”、铸造“匠魂”,带领更多后富者学习优秀技艺、传承优秀技能,带动更多低收入个体,在“薪火相传”中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能手。同时要强化载体支撑,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乡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乡土技能培训专门学校,常态化组织开展集中办班、乡土人才高校行、专家教授乡村行等活动,为后富者带去更多就业新技能、创业新渠道、致富新门路,激活乡土人才引领共同富裕的“一池春水”。

 以“带强产业发展”为着力点,突出“兴业增收”,推动后富成为“先富”。“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土人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创新创造,不仅能够自己勤劳致富,而且能够带动一片、示范一方,推动共同富裕离不开广大引领置业、带强产业、繁荣事业的优秀乡土人才。“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群众富。”推动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强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持续推进乡土技艺项目化、乡土项目产业化、乡土产业信息化,引导广大乡土人才树立作品意识、精品意识,强化产品意识、市场意识,把一门好手艺创成一个好项目、好企业,吸引更多“后富”依此兴业增收。同时要全力支持乡土人才融合产业链、科技链、信息链,切实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鼓励广大“后富”加入产业链上中下游,参与产品打造、作品创作,逐步靠近“先富”,成为“先富”。

  以“带动群众致富”为落脚点,突出“创新创业”,推动全民走向共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一个人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乡土人才作为“红旗下”乡村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有责任回报乡村、造福乡里,既要有“谁不盼望家乡好”的赤子情怀,更要有“敢教家乡换新颜”的带富魄力,勇于在致富路上“拉群众一把”“带群众一程”。相关部门要着力构建全方位全流程支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领富带富的各项政策体系,聚焦制

 约乡土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提升政策精准度、增强政策含金量、扩大政策受益面,在职称资质评定、奖项荣誉评比、工程项目申报、补贴资助申领等方面对乡土人才“放宽一步”,做到给足“面子”、给够“票子”、给对“位子”,以高看厚爱点燃乡土人才领富带富热情,推动更多乡民走向富裕富足。

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学习心得

 

 共同富裕“寀卢经验”学习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寀卢经验”本质上是人民群众迈向共富的智慧结晶,持续指引人民群众探索高质量发展之道。

  2003 年 6 月 11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寀卢村调研,作出重要指示,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完善“寀卢经验”,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学习“寀卢经验”的重要意义,对继续深化“寀卢经验”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思想深邃,为我们打造新时代“寀卢经验”、奋力实现共同富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下面,我结合自学和实际工作,谈谈自己几点看法,简单概括为 3 个“三”。

 一是学深悟透新时代“寀卢经验”三个精神内涵。“寀卢经验”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是动态发展、不断迭代升级的。进入新时代后,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实践下,“寀卢经验”内涵不断得到丰富。

 党建引领共富之路。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激发强村富民内生动力。

 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力,推动农业生产从机械化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打造智慧型农业,推动农业发展高质高效。

 共创共富乡村振兴。以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为目标,强化共创共享

 发展理念,持续做大经济蛋糕,促进农业兴旺高品质、农村生态高颜值、农民收入高水平。

  二是深耕细作新时代“寀卢经验”三个基本原则。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认识,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理念落实到丰富“寀卢经验”中。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守牢红色根脉,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党风廉政、干部队伍等建设,把党的领导贯穿强村富民全过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观,聚焦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满足好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层次民生需求。

 坚持与时俱进。借数字化改革东风,顺势而为,转变思维方式,以改革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态势,持续推动“寀卢经验”纵深发展。

 三是抓牢抓实新时代“寀卢经验”三个工作举措。高质量实现共同富裕,要做好啃“硬骨头”、打“持久战”的准备,借鉴新时代“寀卢经验”,力争踏出共创共富新路子。巩固党建统领,推进系统发展。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的领导体制,落实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制,夯实基层干部队伍基础,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带领人民创富致富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增强乡村振兴“一盘棋”战略意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

 要求,全域谋划、系统推进“农业+”。强化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两手抓、两手硬理念,旗帜鲜明实施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加快技术创新,深化产业融合。聚焦“专精特新”,集中精力培育骨干企业,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技改投入,提升特色产业智能制造水平,探索“科技型农业”,形成产业互为支撑的循环发展。强力推进“共享田园+”项目建设,探索一三产业深度融合新模式,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并进,推动田园经济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

 强化数字赋能,搞好社会治理。优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增强社会治理手段的科学性。聚焦智慧城市,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人防+技防”双通道加强社会面管控,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和碰撞,促进各类数据叠加效应。聚焦未来乡村,充分利用数字化,建立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探索“数字乡村”信息查询、事件处理等各类应用场景,实现对多维网格内人、物、事、情的全天候、实时化管理和服务。

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学习心得

 

 准确把握饯行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并非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层比重和范围的“差序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围绕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精准发力是赢得民心、凝聚共识的关键举措。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等问题,作出循序渐进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新部署。

  提到“共同富裕”,应注意几个逻辑,一是共同富裕并非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层比重和范围的“差序富裕”;二是政府分配(二次分配)并非通过平衡效率求取公平,而是建立更加公平普惠的公共资源分配制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效率,瞄准 2035 年达到美国人均GDP 三分之一、2049 年人均 GDP 达到美国一半的目标,中国经济不能不保持较高增速;三是当前对资本无序扩张、平台经济、教育培训、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监管治理,绝不是“对民企、私企、富人开刀”,而是从“规范市场秩序、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的施策,是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社会正义”的重要举措,是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的必要手段。四是在一些新的利益增长点,出现了资本和权力的结盟,不仅严重损害

 党和政府的形象,绑架权力、侵蚀资本,而且容易引发社会层面的信任与安定危机。

  从税收结构看,我国的税收以间接税为主体,间接税比重大于直接税比重。直接税方面,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比重小;间接税方面,增值税比重大。发达经济体中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比重大部分在 30%~40%,美国、德国、加拿大的个人所得税占比均在 40%以上,我国个人所得税占比仅为 7.5%。2020 年我国财产税收占总税收比重仅为 8.7%。

  一个国家的间接税若占比过高,则意味着普通家庭所承担的税收负担大,最终税收负担落在了普通家庭身上,这与“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目标不相符。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长期处于 0.46 以上。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间收入差距的综合指标。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 0.2 时,居民收入过于平均,在 0.2-0.3 之间时较为平均,在0.3-0.4 之间时比较合理,在 0.4-0.5 时差距过大,而大于 0.5 时则差距悬殊。

  有官方统计以来,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走势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8 年的上升阶段,从 0.479 升至 0.491;2009-2015 年的下降阶段,降至 0.462;2016 年以来的回升阶段,2018 年升至 0.468。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多劳多得,也要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节机制起作用;三次分配则鼓励社会力量自愿投入民间捐赠、慈善事业等。应系统谋划并阐述初次分配(市场分配)为主、二次分配(政府分配)为辅、三次分配(道德分配)为补充的新分配格局。

  在“调高、扩中、提低”上出实招硬招。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应对某些领域普遍采用“阴阳合同”获取过高收入和非法收入等行为,开展倒查偷逃税专项行动。加快《反垄断法》修订,防止平台公司利用垄断优势获得高利润和高收入,维护市场正当合理竞争。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提高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和劳动参与率,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运用农业农村资源和现代经营方式增加收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探索通过土地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民众倾斜。

  对税收制度作出体系性优化安排。具体方向是:在征税结构上,从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过渡,主要征税对象为财产所得者、资产所有者、大型企业及高收入群体,降低普通家庭的税收负担;在税收使用上,减少对大型企业和国企的财政补贴,加大对普通家庭的保障性支出,加大对中等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综合抵扣比例,

 如生育、教育、租房、养老类抵扣。对市场主体的慈善救助做出恰当的税收抵免。以逐步完善的二次分配制度,托举三次分配。

  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的立法与试点。房地产税的精准化改革,有利于最大化收入分配效应。但房地产税的征收牵扯的利益深远,关系到地方财政、房地产风险、现有相关税种归并、中产阶层公平等问题。因此,宜在上海、重庆试点的基础上扩大符合“渐进共富”理念试点。

  对遗产税的立法与征收要周延审慎。遗产税的征收有利于社会正确价值观、财富观的形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吸引投资和人才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开征遗产税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停征。对此,应审慎把握遗产税与发展阶段的关系。

  扩大奢侈品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和税率。现行奢侈品消费税税基过窄、税率偏低,除了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某些项目也要在零售环节加征。同时将高端服务型消费纳入奢侈品消费税征收范围。消费税的增量部分划归地方财政。

  在财政转移性支出上,适当增加社会保障部分占比。提高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和覆盖率。锚定补齐医疗和养老保障短板,精准扶助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学习心得

 

 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是”与“不是”

  2021 年 8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该讲话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民众对此问题非常关注,并有热切的期盼。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上关于共同富裕相关问题也有各种观点,有些甚至形成激烈的争论。因此,学界有必要就准确把握共同富裕内涵中的“是”与“不是”从学术上加以厘清。

 共同富裕的三个“ 不是什么”

 其一,共同富裕不是我国历史上的“均贫富”口号

 据历史学家考证,公元 993 年,北宋时期王小波、李顺在四川领导的农民起义,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后来,中国历次农民起义几乎都使用了“均贫富”和“杀富济贫”的口号来动员民众。“均贫富”成为封建社会我国广大贫苦农民为了获得生存权利进行反抗的鲜明旗帜。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不患寡而患不均”

 也是在生活物资普遍匮乏背景下产生的重要的齐家治国思想。孔子曾言:“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种齐家治国的传统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均贫富”要求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共同富裕目标。

 其二,共同富裕不是要返回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一度存在的平均主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把打破平均主义作为突破口之一。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平均主义思想是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破坏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也强调, “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所以说,破除平均主义的观念,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点,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实施先富带后富的前提,不能因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否定改革本身。共同富裕是建立在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基础上的,要与“干多干少一个样”的

 平均主义严格地划清界限。普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泯灭劳动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是社会主义。

 其三,共同富裕也不是一种空想的理想状态。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有过许多关于美好的理想社会的构想,甚至还进行过某种理想社会的实验。但这些乌托邦式的构想,往往都是不顾历史条件约束,也没有现实可能性的空想。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物质条件已经有了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共同富裕也是有差别的共同富裕。重要的是要建立机会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和先富带后富的社会分配机制,防止出现阶层固化、贫富悬殊和社会撕裂的现象。但如果把一切收入和财富差别都视作违背共同富裕的目标,把一种空想的乌托邦当作现实的追求,那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倾向很容易煽动民意,激发民粹主义情绪的宣泄,把社会舆论引导到一个错误方向上去。

 共同富裕的三个“ 是什么”

  第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追求的目标。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写入了党的十四大报告,也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换句话说,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为了这个前提,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现在,我国的发展和改革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下更大决心和更大力气来突出地解决收入差距过大这个发展的短板,并不是要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方向。例如,浙江地区在我国各省市区中,尽管是民营经济的比重最高、市场化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但浙江无论是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还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全国都是最小的,这也是建立共同富

 裕示范区的基础。所以说,共同富裕是可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行不悖的,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第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我们需要扎实推进、长期努力实现的目标。

  我国已经确立了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不断扎实推进才能实现的目标。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有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从现代化社会的标准和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来看,城乡差距应该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最大的软肋。能否大规模地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普遍地富裕起来,走出低收入状态,成为中等收入群体,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以说,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是密切联系的,乡村振兴是关系到发展全局的大事,共同富裕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大事。

 第三,共同富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贯彻到发展的各个领域。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仅是经济领域或收入分配领域的事情,而且涉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富裕,而且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把握六个要点

 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尤其需要把握好六个要点:

 一是要通过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拉动国内消费,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持续动力。当前的发展动力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上升到 60%左右,但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高收入群体消费饱和、低收入群体消费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是要把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补上城乡差距这个短板,让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摆脱低收入的状况。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整体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 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36%,约有 5亿多人;农业从业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 23.6%,约有 1.8亿人。然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39%,这些人员难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而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

 三是在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的同时,也要改进财富分配的结构,加强探索研究财产税的调节方式,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财富分化的状况比收入分化的状况更为严重,也更加难以控制。目前我国居民的财产主要是房产,以房产债务为主的家庭债务不断攀升,也影响到居民的一般消费能力。因此,要完善收入和财富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

 入,取缔非法收入。同时,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四是在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同时,更加要注重机会公平,畅通社会流动的渠道,健全社会流动的机制,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给人民提供了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和生产的积极性,使社会充满活力。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要防止阶层固化,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五是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完善勤劳致富的激励机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需要强调的是,共同富裕一定是建立在公平和效率均衡基础上的,是有差别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共同富裕,更不能靠“大锅饭”实现共同富裕。

 六是要大力加强人民的发展能力建设,普遍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增强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发展能力。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和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在下降,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以劳动力数量为标志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弱,但以劳动力素

 质为标志的新人口红利正在形成。我们要通过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普遍提升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以及收入和财富的获得能力。

 根据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一旦形成,要扭转变化趋势和缩小差距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可以分阶段、分步骤促进共同富裕,久久为功。

 总之,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要扎实地推进,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学习心得

 

 学习共同富裕心得感悟

 “共同富裕”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当代年轻人需要担负起来的时代重担。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在学习过程中,我有以下几个思考:

 一、物质富与精神丰缺一不可。“共同富裕”不只是钱袋子鼓了,物质丰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还需要精神世界同步跟进。物质共富是共富之基,精神共富是共富之魂。不能因为富裕了就肆意挥霍,相互攀比,形成赌博、奢靡等不良恶习,要构建好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浙江大地不仅拥有数千年的耕读传世的翰墨书香,近代更打造了浙江精神、诗画浙江的美名,在建设精神文明世界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浙江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红色资源,让精神建设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

 二、生态美和共富路相得益彰。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兴则国家兴,生态衰则国家衰。在建设“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优良生态的经济价值,吸收如河北塞罕坝林场等全国各地优秀经验,以优美环境带动旅游、养殖、种植等高附加值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我们更要以身

 作则,爱护环境,让吴越大地的山与水成为我们一张闪亮世界的名片,成为我们的一份骄傲。

 三、增收入与缩差距同步推进。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建设共同富裕要重点关注农民的钱包问题,特别是地处山区、贫困地区的低收入人群,要深挖穷根,增收致富,让老百姓实实在在获得收入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探索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如星光模式”等,破除传统农业附加价值低的桎梏,实现农业企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从自身本职工作税务出发,要积极落实好各项助企惠农政策,实现以税助企,以税助农,同时发挥税在国民经济中的调解作用,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整体的同步增长。

 共同富裕的蓝图已经规划,我们将沿着这一康庄大道阔步前进,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生态优美、精神丰厚的美好浙江。

上一篇: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作文(全文完整)
下一篇:请根据2022年春“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绘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3 - 2018 老骥文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骥文库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9447号-75